“全球而言,天然气消费占比现在已接近25%。在中国,虽然近年来天然气消费有大幅增长,但占比仅有7.8%,天然气在中国的发展还有很长足的提升空间。但前提是要有合适的市场条件,包括第三方准入、管道费率设定、监管方式、价格形成机制等。这就需要参考世界各地的不同经验。”国际能源署(IEA)署长比罗尔在日前于北京召开的《天然气市场化改革——国际经验要点及对中国的启示》(下称《报告》)发布会上表示。
《报告》指出,近年来,全球天然气生产和消费持续较快增长,根据IEA预测,这一快速增加的趋势将一直持续到2040年。在此背景下,新一轮全球天然气市场化改革正在火热进行,越来越多的天然气交易开始采用市场化定价。其中中国天然气市场化改革备受关注。
近几年,中国启动了天然气市场改革并取得了较大进展,包括:放松价格管制、第三方公平准入以及正在进行的基础设施和销售业务分离等。《报告》审视了世界成熟市场的天然气市场化改革的成功经验要点,从市场体系设计、推进第三方公平准入、坚持市场为中心、开放上游市场、提升监管能力、加强过渡期管理、加强国际合作等方面,提出了对中国天然气市场化改革的启示。“中国可以充分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,特别是参考已有的政策工具,克服在构建公平、有效市场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。”《报告》称。
IEA署长高级顾问杨雷特别强调了市场体系设计的重要性。“现在有很多关于管网运行机制改革以及成立国家管网公司的讨论,我们意识到如果没有良好的市场设计,单靠成立独立管网或者竞争环节和垄断环节的分离,也未必能实现政策设计的目标。如果没有良好的市场设计,没有规模化的交易,市场流动性达不到要求。在上下游很有限的情况下,无法形成多对多的交易。所以,必须进行设计和重构,使市场有足够的流动性,这样才能发挥作用。”杨雷直言。
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邓郁松看来,对中国而言,重要的是理顺监管所处的阶段和相应的市场结构。“要推进天然气市场化改革,固然要进一步明确监管主体、监管范围、监管内容,但个人认为更重要的是,解决好整个销售和输送两种业务捆绑的问题,这是整个天然气市场化改革的重大突破口。”
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副总经理付少华指出,我国天然气行业与欧美相比基础差距很大,“特别是欧洲在1995—1997年制定的管网法则,是所有交易的基础,我国现在正处于这一阶段。国家管网公司成立以后,基本的管网法则出台也就确定了市场架构。《报告》出台对一系列的市场架构设计有很大帮助。”
国际天然气联盟(IGU)副主席李雅兰认为,中国天然气市场改革推进缓慢,阻力在于“一是天然气供应是从民生角度引入的,而改革后将带来价格的提升;二是管网分离中,中国还会受到地缘政治、能源安全影响,改革中要考虑的因素较为复杂;三是天然气改革是上下游分段进行的,比如资源开发、长输管线方面的改革由国家层面决定,而城市管网则由地方政府决定。现在下游的城市燃气企业越来越分散,但上游依旧比较集中”。
“改革应该是一个上中下游一体化的设计,不要分段进行,分段进行的结果可能互相制约。比如上游没改革,而下游改革得特别分散之后,话语权是不平等的,推动起来会比较费劲。”李雅兰建议,“同时,价格改革方面建议给出合理的标杆价格。现在长输管线的价格是按照净资产收益率计算的,城市燃气价格是按照有效资产收益率计算的,不能很好地体现燃气企业的运营管理水平,不利于行业的良性发展。建议在这部分的价格改革上给分类、分级、区域性的引导性的标杆价格。”
(转载至:中国石油新闻中心)